「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」、「建议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中占比」等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前茅,在「体教融合」成为热门话题的背后,是代表们对于下一代培养的拳拳之心,也蕴藏了体育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。
文/ 刘 金涛
编辑/ 郭 阳
最近几天,在大家万众瞩目的代表提案之中,有不少问题都关乎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话题,在这之中,体育成为焦点话题,多次冲上热搜。
「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」、「建议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中占比」等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前茅,经常被占用的体育课,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。
但体育教育的难点也仍需时间解决,各方代表也有来自不同业界的提案,这代表了多方的声音与建议,为此,我们总结了三个话题,「健康体质」、「健全人格」与「青训人才」,这或许代表着未来校园体育的发展方向。
· 体育教育&考试:矛与盾
体育考试的话题火了,尤其是在关系到未来的时间点上。
近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民建中央常委、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领衔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,提交了《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》,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家长、学生、网友以及老师纷纷发表意见,微博上讨论迅速超过5万条,阅读量逼近4亿。
实际上,自建国以来,体育一直是校园中不可替代的教育。1951年,政务院发布了《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》;1956年,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始全国统一;高考恢复之后的1979年,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和大学的规定,以及竞赛制度,进一步完善了校园体育。
不过,伴随着考试这根「指挥棒」,但体育考试却逐渐掉队了,这的确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问题,包括运动安全、体育文化薄弱以及体育教育难量化等,最终造成了校园体育缓慢不前的现状。
「又不拿分,何必费时间、花心思?」这或许是很多家长、学生以及老师的心声。
的确,应试模式下的体育教育离不开考试,此前云南将中考体育升至100分便是一例。2018年年底,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,今后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,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。
看起来,体育考试的加码势在必行,但人大代表丁光宏却认为,体育考试不该遵循竞技体育的评判标准:
「比如,跑400米,跑得多快,就赋予学生多少分,实际上这个不科学,」丁光宏表示,「跑5圈还是跑10圈,我觉得不是很重要,但真的是努力了、跑了,对心肺功能、意志力、抗挫折力有了真正地锻炼,这个才是最关键的。」
而大众争论的矛盾点也日益突出:体育的教育究竟到了怎样的阶段,而怎样的「试卷」,才能匹配当下的体育教学?
· 「野蛮其体魄」,体育教育的首位
实际上在不同的时代,我们对校园体育的研究结论也各有差异,但开篇仍是那句: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,增强体质、适应自然环境、抵抗疾病的能力。
如今这一问题也是复杂的,反映在学生身体上最为明显。政协委员程红表示,我国目前儿童青少年健康形势不容乐观,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,33%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,小眼镜,小胖墩,小糖人和心理卫生等问题较为突出。
为此程红建议,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,加强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普及教育;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检查力度,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和公告制度;将学生体育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,逐步增加体育成绩在日常考试升学测试中的占比,开足开全体育课程,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锻炼的有效性。最后,她还建议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中占比。
而在解决考试这一问题上,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则建议,要研究修订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,改进体质健康状况跟踪指导和监测评价制度;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;将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,建立档案、颁发体质健康证书。
的确,想要完成对体育的考试,最终是要寻找更多科学量化的方式:譬如日常的体育学习、体育参与以及体质监测等等方式,来为一个孩子的体育学习精准地「打分」,保证公平性。
如今,把青少年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正逐渐成为各方共识。与此同时,激发兴趣、挖掘天赋,培育体育人口,并打通青训,为金字塔尖储备力量,也一样是两会中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。
· 体育人口,首在校园
在刚刚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、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正式签署促进体教融合发展谅解备忘录之后,政协委员、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的提案《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》,则再次瞄准了体育教育。姚明建议,要建立涵盖基础体能、专项技能、专业竞赛的社会化体育教学体系。
具体包括:扩大校内、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,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;支持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;健全法律保障,设立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基金;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、课余训练、竞赛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、指导和监督。
众所周知,体育人口不仅仅意味着儿童、青少年人群的健康成长,更是青训人才的蓄水池。而与姚明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朱婷、张常宁、杨扬等人,也均提到了体育人口与青训的话题。
「海外联赛中的队友和我的成长路径完全不同,她们中很多人并不是像我当年因为个子比同龄人高才去打排球。她们从小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球,因为喜欢才选择投入专业训练。」在人大代表、中国女排队长朱婷看来,重视幼儿体育启蒙,早早在小朋友心里种下参与体育的种子,让运动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。
的确,正如琴棋书画一般,幼儿的教育启蒙至关重要,而体育如今也应该成为其中一项,这对于培养孩子运动习惯、健康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而越早产生兴趣,也越能尽早发现天赋、挖掘潜力。
儿童的体育启蒙需要场地、设施。与之相似的是,政协委员、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则建议,应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。
在她看来,儿童,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启蒙和兴趣培养更多起始于社区;多部门应合作协调进行顶层规划、设计和推动,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、社区发展等建设范畴。
而人大代表、中国女排队员张常宁则将目光瞄准了校园运动队。她认为,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一环,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有着重要的带动与示范作用。她建议进一步提高体育在学生的综合评定和升学指标中的权重,并提高招生比例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不少政协委员提出了体育相关的提案,这其中还涵盖了退役运动员、体育人才、冰雪产业发展以及体育消费复苏、军体训练等等。
两会仍在进行,有关体育的建言献策与话题讨论,也将不断持续下去。
值得一提的是,校园体育、青训以及儿童、青少年等的有关提案,正逐渐成为两会中体育的核心声音,这也意味着体育在疫情后的复苏以及发展方向,不仅仅在街头小巷、体育场馆以及联赛赛场,更在于逐渐成长的未来市场。